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经验做法(河南篇

2019-03-06 admin

  郸城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按照甘薯文化产业区、中药文化产业区、加工区、物流区、甘薯种植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优质果蔬种植基地、优质草畜养殖基地“四区四基地”功能布局和建设目标要求,通过实施龙头带动、科技创新、开发文化产业、强化利益联结等措施,不断延长甘薯、中药材两大主导产业链条,初步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甘薯产业融合发展基地和豫东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基地,有如下四点典型做法。

  一、坚持龙头带动,延伸产业链条

  示范园现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其中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河南天豫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甘薯全产业链企业,利用现代化食品加工设施和先进科学技术,开发包括甘薯淀粉、甘薯全粉、甘薯粉条、甘薯粉丝、甘薯方便凉粉、甘薯茎叶方便蔬菜、薯脯、薯干等甘薯休闲食品在内的一系列甘薯深加工产品,并着力于甘薯渣、甘薯蛋白、甘薯果胶等甘薯副产品的开发利用,深加工产品品种达50个,示范园自有和订单甘薯种植基地达到10万亩。

  二、突出科技创新,做强产业链条

  科技是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示范园现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院士工作站2家,拥有2个国家级研发中心、2个国家级检验测试中心、1个国家和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38个省级研究发中心。与中国农科院、江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18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了校企合作。河南省甘薯食品质量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先后培育甘薯品种32个品(系),其中6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甘薯精深加工生产工艺相关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技术专利13项、省级科技技术成果1项。浙江大学、河南省农科院在示范园建设有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科技创新促进了甘薯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2018年示范园甘薯产业产值达到7.5亿元,占示范园总产值的41%。

  三、开发文化产业,补齐产业链条

  挖掘郸城是老子炼丹“丹成”之地文化内涵优势,规划建设占地1000亩的中医药文化产业区,开发健康养生文化,重点打造以健康养生体验、养生文化交流、健康管理产业为主的高端传统养生文化体验基地,形成了养生文化多元产业集群。结合省级“薯光”田园综合项目建设,开发甘薯文化产业。甘薯文化产业区是集甘薯科技研发、文化展示、农事体验、科普教育、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甘薯文化主题园,总体上分为四个区域,包括产业研发区、循环农业区、休闲接待区和文化体验区。甘薯文化产业开发区由河南天豫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内蒙古海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休闲接待中心、甘薯展览馆已建成投入使用,年接待游客3万多人。

  四、强化利益联结,助推乡村振兴

  在整个产业链条的建设上,都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一是继续完善现有的“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将土地从农民手中流转到企业或者合作社手中,引导农民到企业做“产业员工”或者到流转的基地上务工,从而获得工资性收入。二是实行“土地入股”形式,流转土地时,对愿意以土地入股企业或者合作社的农户,签订合同,农户以承包地为资产入股,按照股权从项目效益中分红。三是在种植基地相对较大的区域建立初加工基地,与基地区村集体(或个人)签订合作协议,这些初加工企业与当地农民签订用工协议,从而保证当地农民的工资性收入。2018年示范园安置新增就业2100人,增加农民收入2.3亿元,其中土地租金收入1.3亿元,工资性收入6100万元, 股金分红1100万元,其他2800万元,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